公示公告

中共巴中市委宣传部关于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200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函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5-11-03 11:46

王志国委员:

您在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充分放大晏阳初名人效应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就有关办理情况函复如下

一、关于系统谋划,整合资源集成能力,持续擦亮晏阳初故里名片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出台了《巴中市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办法》《巴中市促进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措施》等政策文件,彰显了市委一以贯之、持续推进的战略定力。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成立由市政协主席侯中文同志任组长的“四龛福城”工作领导小组,将晏阳初祖籍地三江镇、塔子山晏阳初文化公园纳入“四龛福城”总体规划,出台《巴中市“四龛福城”文旅品牌三年行动计划》《“四龛福城”保护再利用专项研究》,明确“百里晏阳・九曲三江”发展定位,编制《晏阳初事迹展览馆展陈设计大纲》,争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专项资金支持。二是坚持规划引领。省晏阳初研究会、西昌学院、市社科联、市委党校、巴中日报社等单位负责人,北京方面的城市建设规划专家及晏阳初后人在成都召开“晏阳初故里”打造规划专题会议。听取关于晏阳初故里名片打造基本情况,深入讨论了打造“晏阳初故里”城市地标、深化“晏阳初名人”学术交流、厚植“晏阳初平民教育”群众根基等课题。编制出台《晏阳初故里景区建设规划》,依托景区规划建设晏阳初平民教育学术交流会展中心、平民教育传播中心、培训基地、主题文化体验园和文化创意产业园。三是打造文化地标。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晏阳初文化地标建设,梳理晏阳初文化脉络,提炼晏阳初文化元素并融入历史文化街区和城市地标建设,先后建成“晏阳初大道”“晏阳初大桥”“晏阳初实验小学”“晏阳初文化广场”等地标性工程,在巴州区296个村(社区)设立“晏阳初讲堂”,在学校、街区、广场等地设置晏阳初文化宣传角,让“晏阳初故里”文化名片抬头可见、放眼可及。四是多领域协同发力。志愿服务上,2014年成立晏阳初金融志愿服务队,以“践行志愿精神、服务广大群众,弘扬平民文化、传播金融知识,秉承惠民理念、提升金融服务”为宗旨,注册人数超1800人。教育上,市委党校开设“晏阳初与乡村建设运动”课程,晏阳初实验小学等学校开设校本课程“晏阳初大讲堂”。社科研究上,2024年出版《晏阳初故里》《川陕苏区首府》《巴文化简史》等系列文化丛书,今年4月成功举办晏阳初史迹展,通过近200幅图片,全面展示晏阳初教育理念、乡村建设实践和新时代传承弘扬工作取得的成果。

二、关于深度资源开发利用,推动晏阳初故里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我市以“文旅+”“+文旅”为路径,激活晏阳初文化与生态、农业、教育等资源的融合潜力。一是用好优势资源。加快推进G245大道巴城至三江景区文旅环线建设,完善景区沿途配套设施。依托晏阳初故居(草坝街)、晏阳初史迹展览馆(塔子山)、晏阳初祖籍地(三江镇)等资源,开展名人文化遗产资源挖掘、收集、整理,建立晏阳初名人文化遗产数据库、研究学者库。完成晏阳初史迹展览馆屋顶防水等设施修缮提升,启动晏阳初博物馆改造提升、布展设计和文献资料收集,确保晏阳初文化内涵和历史风貌完整保留。二是推进文旅融合。抓住晏阳初故里纳入“四龛福城”总体规划契机,实施文旅与农业、工业、教育、卫生等融合发展,依托三江镇农耕、民俗、水利等资源,推出《晏阳初故里三江水乡农旅融合示范项目》,被列为全市40个重点文旅招商项目之一,致力打造集晏阳初文化展示区、水上娱乐区、乡村振兴研学体验区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示范区。策划《爱国华侨晏阳初》《四大教育研学体验课》等4个精品研学课程,今年以来与清华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展研学活动30余场次,接待青少年5万余人次。三是推动文创转化。开发“晏字有礼”文房用品、“晏光破昧”台灯、“晏语”字帖等文创产品,其中晏阳初主题T恤获“巴中有礼”大赛二等奖及网络人气一等奖;利用博物馆文创空间开展拓印、书法等体验活动,今年以来,参与人数超6000人次。

三、关于开展全球寻访征集,让走出去的晏阳初史料回家’”的建议

我市多渠道、跨地域推进晏阳初史料征集与宗亲联络,以晏阳初名人文化为纽带,持续开展晏阳初学术交流活动。一是拓宽史料范围。通过与河北定州、重庆北碚、湖南、上海、中国香港及美国、法国、菲律宾等地相关机构合作,近年新增《晏阳初全集》《平教千字课本》等珍稀文献2套,收集各类文献500余件;建立覆盖812市的晏阳初宗亲联络网络,举办寻根活动6场,开展公益助学等合作项目,增强晏氏后代故土情与归属感。二是强化学术交流。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大学院所,定期举办晏阳初学术研讨、“晏阳初故里”论坛、晏阳初生平图片展和晏阳初道德讲堂等活动,促进学术交流。“大思政课”《晏阳初:“把我的终身献给劳苦大众”》获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三等奖。三是创新宣传宣讲。通过馆校共建、馆舍共建等方式宣传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将“晏阳初讲堂”打造成巴中“新时代的传习所”,建成村(社区)“晏阳初讲堂”296个。晏阳初博物馆与成都嘉祥教育集团、成都九商学校等6所学校共建“优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柏林湾社区、界牌村博物馆共建“乡村文化教育基地”,与天越岷山饭店共建“文化名人宣传展示基地”,建成以平民教育、青少年求知求学、干部求实求廉等为一体的晏阳初思想教育基地。

四、关于深化研究交流,加大宣传力度,持续放大名人效应的建议

我市以学术研究为根基、宣传推广为抓手,提升晏阳初文化影响力。一是强化理论研究支撑。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深化平民教育、乡村建设领域研究,累计出版《晏阳初》等专著5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7篇,其中《晏阳初传略》获四川省社科成果三等奖,《作世界新民》入选教育部推荐书目。二是拓宽宣传渠道。充分利用晏阳初事迹展览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宣传窗口,全面实施对外免费开放,每年接待游客及观众约30万人次,成为巴城市民文化、旅游、休闲的重要场所。常态举办“百年巨匠晏阳初”摄影展的宣传活动,广泛组织文学爱好者、文艺工作者、艺术家等,创作有关晏阳初的诗歌、小说、歌曲、舞台剧目等文艺作品32个,拍摄《晏阳初故里》《平教之路》等晏阳初影视作品,编撰出版《晏阳初在巴中》《晏阳初画册》等书籍,联合省川剧院,打造大型现代川剧《晏阳初》在第十二届巴人文化艺术节首演,并登上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舞台,线上观看人数突破10万人次,央视大型纪录片《先生》专题讲述晏阳初,唱响了晏阳初文化名片。三是深化跨区域交流合作。发挥“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平台作用,加强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互动交流,推动巴中文化 “走出去”,持续提升 “晏阳初故里” 的全国及国际影响力。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深化资源统筹。开展“晏阳初文化+巴河水景+乡村资源”专题调研,将平民教育思想与巴中乡村振兴实践结合,开发“沉浸式乡村建设研学课程”,打造“晏阳初生平轨迹”研学路线;整合三江水乡、张必禄故里等资源,推动打造“晏阳初文化文旅产业园区”,助力培育巴中文旅新增长点。

二是加强课题研究。发布“晏阳初”研究课题,组织市内外专家开展深度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学术成果、读物;推动成立“晏阳初学术研究永久会址”,举办相关学术研讨会,通过学术交流、专家互访等活动,提升巴中城市文化名片形象。

三是持续扩大影响。推动川剧《晏阳初》赴东南亚等境外演出。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侨联等,与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菲律宾国际乡村改造学院、国际教科文组织等合作共建晏阳初国际研究中心。在巴中职业技术学院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开设相关专业,培育乡村振兴人才,待时机成熟后,积极招引留学生,持续放大晏阳初故里影响力。

王志国委员,再次感谢您对全市文化工作的关心和建议,希望您能继续关注并支持全市各项重点工作发展,为文化强市建言献策!


阅读:63  【字体: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