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

山乡换新貌 农民展新颜——巴中市恩阳区提升乡风文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侧记

信息来源:精神文明报  发布时间:2018-07-26 10:02

1


  下八庙安居村产业园区

2

  关公镇西南村葡萄采摘

3

  下八庙镇凤凰包社区德育双课堂

4

  “疑难矛盾众口调”现场
  “绿色生态打底色,巴山人家瓜果香,恩义文化润山水,早潮晚涌恩阳河。”这是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描摹的新时代巴山田园人家新画卷。建区五年来,恩阳区形成了以绿色生态果蔬、药材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同时,以强化新居建设、涵育乡村文明、推进乡村旅游为主轴,强力发展农村经济、优化农民居住环境,帮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促进产业发展
  确保脱贫致富
  “本地李子,香脆甜大,欢迎进园采摘!”“桃子,又红又大的桃子,脆甜无比,价格适中,零售批发,任您自选!”“无药黄瓜、苦瓜、茄子、豇豆、白菜,欢迎采购!”在恩阳山乡的许多村口都会看到这样图文并茂的宣传画,字里行间渗出的激情吆喝,对来往的游客发出诚挚邀请。
  在脱贫攻坚中,恩阳区立足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以品质果蔬、优质粮油、特色养殖为主导产业,加快土地流转,建立合作社,不断扩大现代农业生产规模,精心打造“四园四馆一中心”,以“盘资生财、入股增财、服务得财、兴办得财”的模式,为老百姓致富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种植了猕猴桃、黄瓜、桃树、李树,这些每年可带来收入15000元;闲时务工,可赚10000元左右;再加上土地流转的费用,我家每年可收入30000元左右。”下八庙镇钱库村的村民胡盛海说。胡盛海原来是贫困户,自村里开展产业脱贫致富后,他带领一家三口积极参与,不到一年时间里就脱了贫,是村里第一个脱贫的贫困户。
  推进住房改造
  保障百姓安居
  “怎么也没想到,我们家还能住上这样好的房子,以前一家子住在三十多年前修的土房子里,一遇到大风大雨的时候,我担心风掀了屋顶雨冲垮墙体。现在根本不怕了,感谢党、感谢政府为老百姓考虑,使我们住上这样好的房子。”49岁的九镇乡包树梁村村民赵奎道说。半年前,他搬进新居。近年来,恩阳区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建筑风格,采取“建、改、保”的方式,科学规划,合理选址,使老百姓住上了安全、卫生、环境好的房子。
  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恩阳区因势而谋,应势而动,加强指导,提出“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幸福新村建设总要求,同建现代农业园区、新型社区、新型乡村、新型景区相结合,加大改善百姓居住环境的投入。
  加大文化建设
  展现新村气象
  近几年,恩阳区建成25个文化示范村、7个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50个文化大院、5个留守儿童文化之家、5个农民工文化驿站,组建扶持了38支民间文艺表演队伍,培训曲艺、剪纸、雕刻、戏曲等各类民间文化艺人150多人次,举办各类群众文化培训班60多期。采取调查问卷、热线电话等方式,建立完善区、乡、村(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服务信息反馈网络,全面激活了全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神经末梢,实现精神文明建设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我是村里腰鼓队的‘管家’,带领村里老人们学习腰鼓舞。我们排练好节目后,在元旦、春节、国庆日、重阳节等节日在村里表演。我们这里的老百姓很喜欢看我们表演的节目,毕竟是身边人演身边事,有亲切感。”茶店子村65岁的退休教师李明娟说。像李明娟这样的“管家”,恩阳区有439名。为更广泛地开展乡村文化建设,恩阳区充分挖掘农村里的文艺能人,让他们根据各自的才能挑起某项“管家”的担子,采取“政府搭台农民唱戏”“政府引路活动推进”的方法,通过腰鼓舞、广场舞、皮影舞、灯影戏等方式进行身边人写身边事、身边人演身边戏、身边人讲身边理,把“送”文化转为“种”文化。
  “我喜欢看农技类的书。我家有1.3公顷的芦笋和0.67公顷的苗圃,看了书,帮助我更好地种植,节约时间和成本,少走弯路,增加收入。”正在农家书屋看书的九镇乡彭家梁村村民赵成德说。利用农闲看书充电在恩阳区乡村已不是新闻,农民们自觉学习,提高自己的素养,已成为一种新气象。为满足农民们的需要,恩阳区在各村建立了农家书屋,上架文学、历史、地理、医疗、农技、法律、安全各类书刊等共计500余种7000余册。
  提升乡风文明
  凝聚发展力量
  恩阳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将提升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让公序良俗扎根在农户院落、田间地头,为全区争当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排头兵凝聚力量。截至目前,全区已创全国文明村镇3个、省级文明村镇5个、市级文明村镇28个;省级“四好村”29个、市级“四好村”67个。
  “我们一个月到夜校听两次课,每一次都会收获不小。我们从学习中懂得了邻里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不能像过去那样为鸡毛蒜皮的事儿闹得全村都晓得;学会了去做一个有文化、有素养,懂科学、懂技术,晓法理、晓感恩的新时代农民。”这是彭家梁村村民彭绍学写在笔记本上的话。恩阳区在所有村(社区)常态化开办道德讲堂和农村夜校,提升老百姓的道德文化修养,帮助他们改掉陈规陋习,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同时,将公序良俗的内容、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向善向学”的优良乡风民风家风学风编入本地德治课堂教材,讲好身边的人和事,引导老百姓转变观念。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培育恩阳人知情重义、感恩阳光的人文精神有机融合,利用文艺小分队、村村响广播等载体开展广泛宣传,教育引导大家做跟党走、知情意、懂感恩的恩阳人。
  恩阳区从培育典型方面着力,实施“三创建五评选”以提升乡风文明、提倡公序良俗、反对歪风邪气。加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四好”村创建,开展“星级文明户”“最美脱贫致富人”“好儿媳、好公婆”“好邻居”评选活动。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形成成风化人的良好氛围,让先进模范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大力宣传各级各类好人的先进事迹,特别是宣传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的张彦杰与病魔斗争,创办“巴中兔兔爱心助学团”帮助2万多名贫困学子的先进事迹。
  加强乡村治理
  营造和谐氛围
  过去有一段时间,“办席能致富,借钱走人户”“几年不见人,回家就收情”的乱象,一些村民包括少部分贫困户大操大办,人情、彩礼攀比等陈规陋习,一些群众搞封建迷信、信神不信法的现象在恩阳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环境卫生脏乱差,个人卫生习惯也不好。为此,恩阳区推行了“自治协会+”的乡村自治模式,成立老干部协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对广大村民进行约束。通过德治指导,法治保障,自治实施,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逐渐形成文明新风。
  “我的土地补偿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也了却了我的心愿。这种疑难矛盾大家帮着出谋划策,很符合我们老百姓的心意。”上八庙寨城村的村民李某说。他家土地补偿遗留问题多年来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后来,通过开坝坝会议,众人献策,得到了满意的处理。为提升乡风文明,抓好乡村善治,恩阳区坚持问题导向,以法治“化解矛盾”、以德治“春风化雨”、以自治“自我约束”,共治共享,积极构建矛盾多元化解机制,探索创新出“疑难矛盾众口调”工作方法,该方法以“诉、议、评、和、宣、访”为核心环节,有效化解了长期不能解决的大量疑难矛盾纠纷,实现了乡村善治、和谐有序。“疑难矛盾众口调”工作方法有机结合了法治思维、传统美德和公序良俗,通过就事释法、依法公断,彰显法治权威;乡贤评理、亲友监督,突出道德约束;全程公开、众口评议,体现民主自治,达到知法、明理、气顺、人和,促进基层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确保基层和谐稳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力保障和道德滋养。 (谢艳阳 张宁)
  原标题:山乡换新貌 农民展新颜——巴中市恩阳区提升乡风文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侧记


阅读:2272  【字体: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