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9日至11日,巴中山水间回荡着悠扬旋律与深情吟唱。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带领词曲创作专家团队及部分中国音乐金钟奖四川获奖选手,走进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与巴文化底蕴的土地,为期3天的采风创作与“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暨“金钟之星”惠民演出活动,让优质音乐文化扎根基层,为巴中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能。本次活动由四川省文联指导,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中共巴中市委宣传部主办,巴中市文联承办,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也是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具体行动,旨在让高雅艺术与民间文化碰撞交融,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采风首站,团队走进南江县阳坝镇南江民歌传习所。非遗传承人唱响《巴山背二哥》,粗犷质朴的唱腔中带着山间劳作的厚重质感,歌词里藏着巴山儿女的生活智慧与坚韧品格;《巴山茅山歌》则如清泉流淌,旋律婉转间尽是川北山水的灵秀之气。随队专家感慨,“这些民歌没有华丽的编曲,却有着最本真的情感力量,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音乐。”大家深切感受到,巴中民间音乐是巴山劳动人民代代相传的艺术瑰宝,更是承载地域文化记忆的“活化石”。据悉,近年来巴中已收集了关于巴山民歌的一批文字、音像资料,这样的保护成果让采风团队看到了民间音乐传承的坚实基础。

在巴中科普博物馆里,青少年研学队伍成为一道亮眼风景。这种“从娃娃抓起”的模式,正是让包括民间音乐在内的各类文化艺术焕发生机的关键。专家们纷纷表示,未来创作可融入更多适合青少年的元素,让红色文化与民间音乐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走进校园,培养新一代文化传承人。
巴中视界音乐博物馆内,一场跨越时空与地域的音乐对话悄然发生。馆内收藏的钢琴、管风琴静静矗立,流淌出欧式古典音乐的典雅;而来自西亚、西非、中东的弹拨乐器,其独特的音色与造型让采风人员驻足良久。“没想到在大巴山深处,能见到如此多元的音乐珍藏。”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奖选手感叹道。这些乐器不仅展现了巴中包容开放的文化态度,更启示着音乐创作的创新方向——将巴文化内核与多元音乐元素结合,或许能开辟出独具特色的艺术路径。
恩阳古镇的红军红色文化遗存,为采风创作注入精神力量。青石板路上,仿佛仍能听见当年红军行军的脚步声;古宅墙内,红色故事代代相传。专家们认为,红色文化与音乐艺术有着天然的契合点,巴中丰富的红色资源,正是创作正能量作品的宝贵素材。如何让红色旋律更接地气、更具感染力,让年轻一代听懂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成为团队热议的话题。
活动期间,在四川省文联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秘书长仲晓玲的见证下,四川省音协副秘书长马薇(主持工作)与巴中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米丽在巴中文艺之家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从民间音乐挖掘传承、音乐创作人才培养到音乐活动开展等方面,持续深化交流协作。这一合作恰是对“艺术乡建”理念的践行,专业文艺人民团体发挥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开展与地方文艺的深度合作,让民间音乐从“仪式化传承”走向“艺术化发展”,成为乡村文化的“代言人”。

11日的恩阳古镇,暖阳高照,人声鼎沸。“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暨“金钟之声”走进巴中惠民演出在古镇戏楼广场拉开帷幕,中国音乐金钟奖四川获奖选手轮番登台,经典歌曲与原创作品交替上演。 “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高水平的演出,太满足了!”一位当地老人激动地说。这场演出不仅是艺术的展示,更是心灵的共鸣,正如演出主题所彰显的,让音乐成为连接党心民心的纽带。

三天的采风与演出,让四川音协团队深深感受到巴中音乐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发展潜力。巴中既有《巴山背二哥》这样的非遗瑰宝,又有多元包容的音乐生态,更有重视文化传承的社会氛围。未来,随着战略合作的落地,相信通过专业力量的赋能,巴中能进一步推动民间音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巴山音乐走出四川、走向全国;同时以音乐为媒,助力文旅深度融合,让更多人在聆听巴中旋律、领略巴山风光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时代发展的活力。
金钟之声余音绕梁,艺术之花绽放巴山。这场艺术采风创作及“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活动,不仅为巴中群众带来了一场艺术盛宴,更播下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种子。相信省音协的艺术助力,必将为更多市州作出示范,让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促进文旅融合开启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