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Warning: unpack(): Type V: not enough input, need 4, have 0 in D:\UPUPW_x64\vhosts\bzswxcb.gov.cn\system\core\cache\cpFileCache.class.php on line 468
Call Stack
#TimeMemoryFunctionLocation
10.0000253656{main}( )...\index.php:0
20.0156333464cpApp->run( )...\index.php:86
30.0156395928cpApp->_execute( string(5) )...\cpApp.class.php:77
40.0156484992emptyMod->_empty( )...\cpApp.class.php:211
50.3906567304cpModel->select( )...\emptyMod.class.php:55
60.3906567736cpModel->query( string(25), array(0), bool )...\cpModel.class.php:121
70.3906567832cpModel->_readCache( )...\cpModel.class.php:65
80.3906567968cpCache->get( string(25) )...\cpModel.class.php:224
90.3906567968cpFileCache->get( string(25) )...\cpCache.class.php:13
100.3906568120cpFileCache->fetch( string(32), null )...\cpFileCache.class.php:46
110.3906568168cpFileCache->search( string(32), null )...\cpFileCache.class.php:190
120.3906568168cpFileCache->_get_node_root( string(32) )...\cpFileCache.class.php:384
130.3906568376unpack ( string(1), string(0) )...\cpFileCache.class.php:468
央视大型融媒体报道《红色金融路》探访川陕省工农银行 - 宣传工作 - 中国共产党巴中市委员会宣传部
宣传工作

央视大型融媒体报道《红色金融路》探访川陕省工农银行

信息来源:新闻科(外宣科)  发布时间:2021-06-17 17:02
         6月1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策划的大型融媒体报道《红色金融路》播出第16集,探访当年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川陕省工农银行。
         节目中,央视记者李斯璇通过实地探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红四方面军银币铜币厂、川陕省财政经济委员会、工农银行总行等旧址,现场展示货币等实物资料,讲述1933年初至1935年10月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川陕省工农银行为苏区发展和支援革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据通江县文物局原局长龚道勇、通江县永安镇综合文化站站长付绍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陈列展览与文物保护部主任李白练等介绍,1932年12月18日,中共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通江县两河口入川。1933年初,成立川陕苏维埃政府,并通过一系列的财税制度稳定苏区经济。1933年12月4日,川陕省工农银行成立,为保流通,制造并发行苏维埃货币,鼓励苏区百姓存储银元、铜元,兑换纸币和布币。当时,发行的货币银元、铜元等硬通货,主要用于到白区采购紧缺物资,为方便采购,还仿制了大批白区的银币和铜币。1933年到1934年,经历几次关键战役后,川陕苏维埃政府缴获了大量造币的机械设备和原材料,在永安镇得汉城设立了川陕工农银行金库及造币厂,开始了大规模货币的制造。为保障供给,扩大生产,川陕省苏维埃政府设立财政经济委员会,实行一套完备的财政金融、税收、贷款等制度,采取没收、征缴、累计税等办法,把财政收入重担放在剥削阶级身上。同时,取消国民党的苛捐杂税,对工农实行低息或无息借贷发展民营经济。据资料记载,到1935年,川陕省工农银行共发行纸币、布币200万元以上,银元50万元以上,铜元30万元以上。

1564359244544077252

阅读:1785  【字体:   
回到顶部